两段式煤气发生炉配件

中国煤制气行业竞争战略分析及发展前途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03-29作者:伟德国际娱乐官方

  详细介绍

  煤制气即气化煤气,是指以煤为原料,采用空气(或氧气)和水蒸气等为气化剂,在发生炉内经高温加压气化后,脱硫提纯制得的含有可燃组分的气体。煤制气是生产合成气产品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气化过程将固态的煤转化成气态的合成气,同时副产蒸汽、灰渣等副产品。煤炭气化时,一定要具有三个条件,即气化炉、气化剂、供给热量,三者缺一不可。

  煤制气能够准确的通过生产的全部过程和技术特点分为两类:地面煤制气和地下煤制气。地面煤制气是通过在地面上建立的煤化工工厂进行,涉及煤炭的开采、运输、破碎、气化、合成气净化和甲烷化等一系列工艺步骤,最终产生主要成分为甲烷的合成天然气(SNG)。这种方法较为传统,技术成熟,但建设成本比较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大。地下煤制气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它直接在地下煤矿中进行煤炭的气化反应,通过注入氧气或蒸汽等气化剂,将固态煤转化为气体燃料,然后通过井筒输送到地面。这种方法省去了煤炭的开采和运输成本,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但技术难度较大,目前尚未广泛商业化应用。

  煤制气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德国等国家为了替代天然短缺的天然气资源,开始研究将煤炭转化为气体燃料的技术。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由于对能源多样化的需求增加,煤制气技术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和发展。在21世纪初,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凸显,煤制气作为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替代能源,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在拥有丰富煤炭资源而缺乏天然气资源的国家,如中国、美国等,煤制气技术获得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自2000年以来,中国在煤制气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商业尝试和技术创新,建立了多个煤制气示范项目,推动了煤制气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试验,以期提高煤制气的效率和经济性。

  煤制气的上业大多分布在在煤炭开采与供应、气化设备制造和技术服务等领域。煤炭是煤制气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因此煤炭的开采和加工是煤制气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同时,由于煤制气过程涉及到高温度高压力的化学反应,要专业的气化炉及相关设备,这些设备的制造商和提供有关技术支持的企业构成了煤制气产业的上游供应链。在下游应用行业方面,煤制气大多数都用在发电、供暖、工业燃料和化工原料。

  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步,历经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至2019年底,已形成显著规模。具体表现为:煤制油年产能达到921万吨,煤制天然气年产能则达到了51亿立方米;与此同时,国内共有32套煤制烯烃装置投入运营,对应年产能为1582万吨,并配套了年产1393万吨的聚烯烃生产能力。此外,还有24套煤制乙二醇装置,年产能总计488万吨。

  在2022年期间,国际原油市场行情报价波动显著加剧,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在年中飙升至128美元/桶的高位。受此影响,煤制油和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项目的经济效益整体上呈现出积极态势,普遍取得了良好的盈利表现。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煤制烯烃产业利润空间有所萎缩,其盈利能力出现下滑;与此同时,以煤(合成气)为原料生产乙二醇的项目则陷入了亏损状态。这一现象表明,在这一年中,现代煤化工行业的不同细致划分领域间出现了明显的运营表现分化。煤制气行业的总产能在2022年保持在61.25亿立方米的水平,并且实现了产能利用率高达100.6%的高效运营状态。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总计230.8亿元人民币,这一业绩表现尤为突出。更值得一提的是,该行业今年成功扭亏为盈,全年总利润达到了60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21年的亏损状况有了显著改善。

  煤制气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严密指导和调控。自2010年以来,中国政府为规范和引导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审批制度,明确规定在国家出台明确的产业政策之前,煤制天然气及其配套项目的核准权统一由国家发改委行使,各级地方政府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核准或备案相关项目。这一举措旨在避免盲目投资和无序扩张,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保护。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对清洁能源转型及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视加深,煤制气行业有关政策逐渐从严控转向合理规划、技术创新与环保并重。例如,国家鼓励企业使用先进技术提升能效、降低排放,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准入机制来促进产业升级。同时,煤制气示范项目的建设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以期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和完善。

  2016年12月《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鼓励煤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发展,扩大利用规模,补充国内天然气供应。

  2017年《关于促进煤制油、煤制天然气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提出要严控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能盲目扩张,要求各地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结合本地区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目标,合理确定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发展规模。

  2018年《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发技术和产业升级,鼓励开展煤制气等煤转化及非常规天然气研发技术和产业化发展。

  首先,经济性问题是煤制气行业的一大瓶颈。由于煤制气项目投资巨大,一般单个项目的总投资额可达数百亿块钱,同时在低油价时期,煤制天然气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通常高于直接开采或进口管道天然气,使得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尤其在全球能源价格波动频繁的情况下,煤制气项目的经济效益往往呈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水资源制约是煤制气行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条件。煤制气工艺流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而中国西北部等主要煤炭资源富集地区恰恰水资源匮乏,大规模开发煤制气项目容易引发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并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能够造成破坏。

  再者,环保压力也是煤制气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尽管通过技术改进,煤制气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已有所降低,但整体而言,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仍相比来说较高。随国家对环保标准的逐步的提升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如何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煤制气企业一定解决的重大课题。此外,产业链整合和技术进步不足也制约着行业的发展。目前部分煤制气项目的技术成熟度不高,运行稳定性有待提升;同时,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不明显,导致产业链条未能有效衔接,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煤制气行业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途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与潜力。随着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变化以及国际油价的波动性增强,煤制气作为一种补充和替代能源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在国内油气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煤制气可通过转化丰富煤炭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降低对外能源依赖度。随着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技术的进步,煤制气项目在节水工艺、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突破有望缓解其对水资源的高消耗问题,提高项目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伴随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的提升,如与煤炭开采、煤化工、燃气发电、储能等领域的深层次地融合,煤制气产业将有机会形成更完善的循环经济模式,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综上所述,尽管煤制气行业面临着诸如经济性、环保要求和技术瓶颈等诸多挑战,但在国家政策引导、技术创新驱动及市场需求拉动下,该行业未来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然而,要真正的完成这一前景,煤制气企业一定在提升技术水平、加强环保治理、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以确保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